原创 延振龙 转载请注明
【谈冠军】
为夺冠出场,为荣誉而战。人人都想从战胜别人中获得快乐和分享成功感。参加象棋比赛就成了家常便饭。大部分人希望而去失望归来。冠军常常被曾经获得过冠军的人得到。因为他们是为获得荣誉拼搏过,奋斗过的人。冠军常常被有准备的人抢到手。获得冠军不是不可能的事情,只要你比冠军付出更多的努力。
冠军就像中彩。一辈子不中小奖的彩迷几乎没有,一生没有中大奖的彩迷多的去。一辈子从来没有获得象棋冠军的棋迷不计其数。一辈子没有赢棋的棋迷根本没有。
参赛人数越多,获得冠军的机率越低,难度系数越大。只有大家都不参加的冷门项目获奖夺冠的机率才会高。因此,有很多人想从热门象棋比赛中获得奖次,都不如去下围棋、国际象棋来得易。棋类最容易获奖的冷门项目是国际跳棋。一般人竟然没有听说过。
象棋易学难精。中国大街上除了流行象棋外,就找不到其他棋类游戏的身影。所以,遵循“择业冷门”原则,学习其它棋类的儿童少年要比下象棋多。实际情况象棋自学成才人数是参加象棋培训人数的十倍。
围棋只有教育才学会,象棋不需教育就会学。象棋冠军起手一般不上什么学棋班的;发现天赋才拜名师训练的;参加比赛才夺冠的。
象棋科班出身的不一定下过业余高手。象棋群众路线走得好,深受广大群众喜爱。象棋剩下几个子苟延残喘还不放手的特点,往往成为是一个人的终身爱好。围棋子力布满棋盘骄傲自大极度膨胀的特点,往往得到半生不熟的归宿。
全国下围棋人数也就是象棋的十分之一。就这一条应当捍卫象棋“国棋”地位。人数少而且分级多,迎合日本和韩国。所以下围棋轻而易举地获得冠军,只是很容易的事情。
象棋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,打破平衡,制造破坏,攻杀和将军是象棋的本质。象棋冠军拿手的好戏就是杀伤力。
象棋比赛不仅仅看重夺冠,打败强者才是最重要的事。感觉男女老少都参加的比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比赛,至于分级比赛中的冠军都不值一提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比赛结果毫无价值可言。近年来,棋类多极化,为防止象棋人才流失,象棋也实行分级比赛,注重象棋教育。从而证明,下象棋的人越来越分化。
全国少年冠军必须获得全国冠军才值得称道。自学拜师、追求卓越、人才济济,从三个方面来看,少年出身的全国个人赛冠军往往被认为是象棋天才。例如:少年成名的全国冠军胡荣华(十五岁夺冠)、许银川(十八岁夺冠)、郑惟桐(二十岁夺冠)等。
冠军不成求其次,其次不成求第三。象棋比赛最后两盘非常重要。要是积分一直靠前,位列前茅,最后两盘就会出现心理落差,造成严重后果。由于对冠军的渴望容易出现明显低级失误的棋步。疲惫、抑郁、消极懈怠、对手更强,突然出现不能夺冠的暗示等造成心理和技术失控。最后一盘战略成和,不够积极也会阴沟里翻船。
实力证明一切,冠军书写辉煌。多次夺冠的人拥有夺冠的素质。如:精湛的技艺,沉着冷静,分散压力,自然自信,成熟老练,不被所扰、意志坚定等品质。
一个象棋爱好者怎么尽快实现冠军梦,成为省市县,乃至全国冠军。标准答案:若是你自己想这个问题就好了。同样的追求,同样的梦想,同样的希望。成为冠军的捷径就是捡到一张毫无价值可言的证书。(待续)
(网友 延振龙 供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