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中国梦:共同富裕与大同世界
念奴娇昆仑
毛泽东
横空出世,莽昆仑,阅尽人间春色。
飞起玉龙三百万,搅得周天寒彻。
夏日消溶,江河横溢,人或为鱼鳖。
千秋功罪,谁人曾与评说?
而今我谓昆仑:不要这高,不要这多雪。
安得倚天抽宝剑,把汝裁为三截?
一截遗欧,一截赠美,一截还东国。
太平世界,环球同此凉热。
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和国家都需要有伟大的梦想,不同时代的民族和国家也都会有不同的伟大梦想。中华民族和中国历来都是一个不断创建伟大梦想、不断追求梦想的民族与国家。
早在两千多年前,孔子就提出“天下大同”、“小康”社会的中国梦。他设想的理想社会是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,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。故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,使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,男有分,女有归。货恶其弃于地也,不必藏于己;力恶其不出于身也,不必为己。
1.随看人类文明的进步,全球一体化的进展,国与国之间不断加强合作,加深理解,形成更多共识。
2.随着科技的进步,社会的发展,人们生存活动区域越来越不固定,国家的边界在人们心中越来越模糊。
3.将来会有更宽松出入境政策,全球实现一卡通也不是梦。
4.全世界范围的民族融合,肤色差异、种族观念逐渐消失。
5.国与国的边界最终会消失,国家的观念将会进入历史博物馆,大同世界将不再是个梦。
大同世界观点的渊源
这个理念最早是孔子提出来的,《礼记·礼运》说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,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……”
观点的形成
辛亥革命时期,孙中山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,发出“振兴中华”的口号,确立了“天下为公”“世界大同”的社会理想。
中国文化中的“大同世界”与西方“理想国”的联系与区别:
中国文化中的“大同世界”与西方“理想国”的联系与区别 作为中西文化的开启者——孔子和柏拉图,人们往